@师生家长,寒假到了,这份网络安全指南请务必牢记!
寒假来临,尤其是春节期间,大人忙碌,孩子自由上网时间多,加之长辈喜欢给孩子发红包,孩子自己有了钱,家长们更要关注孩子上网安全。
一
早规划,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寒假伊始家长要提前与孩子做好上网规划,让孩子有计划、有节制地上网,适应假期不依赖网络的生活,不至于上网成瘾后而发生不愉快或极端事件。
【案例】辽宁盘锦14岁男孩因深夜玩手机,被母亲训斥,在当日零时左右,负气离家出走,凌晨1时25分,其父母在找寻无果后,选择报警,民警在接到报警后,历经近3个小时,成功将男孩找回。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及早预防孩子网络成瘾。
假期里家长也要做好表率,不要总是玩手机,同时更不要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而让孩子去上网,家长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向网络沉迷说“不”!
二
早警示,
网课期间,孩子遭诈骗事件发生时有发生,家长要多了解,多学习,给孩子普及网络防诈骗知识,防患于未然。
01
免费领取游戏装备被骗
【案例1】2022年10月27日,12岁的张同学用手机玩游戏时,看到一则“加群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消息。
入群后,群里有个 “工作人员”主动加张同学为好友,并发送了一个二维码,告诉他扫码可免费领游戏皮肤,张同学扫码后收到了账号被锁定必须解锁否则会被冻结账号以及拘留处置的系统提示。
害怕的张同学在骗子指导下,在一个购物APP扫码购物,骗子在视频通话中直接获取张同学手机上收到的验证码,并将银行卡24000余元全部转出。此后,骗子还引导张同学“隐瞒”家长,将两人的聊天记录和好友删除。
【案例2】2022年11月29日,郯城刘先生报警称,其孩子在用手机上网课期间玩游戏时,收到了一则“加群免费领取游戏会员” 的消息,入群后,对方给刘同学发送了一张操作流程图,显示申请前需要先向 “扶贫基金会” 转账10元。
刘同学按照要求转完后,对方便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其添加 “工作人员” 的账号。
添加成功后,该“工作人员” 称刘同学是未成年人,刚才的转账导致商户余额被冻结,如果不配合解冻,将起诉刘同学及其父母,刘同学很害怕父母知道后会对其责骂,便听从“工作人员” 的指引,转账1500元(该款项系从刘先生的银行卡内扣除)。刘先生的手机收到银行卡扣款信息,询问孩子后便进行了报案。
了解骗子的诈骗套路
孩子在玩游戏过程中,看到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免费送游戏币装备、购买出售游戏设备等广告消息,进入陌生群。
群内客服让孩子用家长手机扫码领装备,孩子扫码后,后台提示操作违规;或受害青少年儿童小额付款成功后,群内客服称操作导致商户账户被冻结,要冻结扫码手机的银行卡和账号,还要对家长和小孩进行拘留处罚。
孩子在恐惧中听从客服的指令,把家长手机内的钱转给骗子,导致被骗。
游戏诈骗套路深
虚拟世界别当真!
02
多种诱饵,贪小便宜被骗
【案例1】2022年据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一小程序以预售比市场价便宜500元的某品牌最新款手机为由,诱导顾客进行大量订购。
而在许多人于该小程序上订购手机并付完款后,卖家却玩起了消失,订购的手机也一直处于未发货状态。
【案例2】2022年11月17日,郭某在家刷手机时,进入一个“打赏”页面,需要完成一些任务后领奖。这些任务需要自己垫付资金,任务完成后可根据本金的不同获取不同的“佣金”,本金越高“佣金”越高。
郭某首先选了一笔40元的订单,根据要求在下载的APP内购买指定的商品,完成任务后获得了60元“佣金”。第二笔订单是垫付302元,郭某操作完成后领取了530元“佣金”。
第三笔订单需要垫付1888元,郭某像前两次那样支付之后,却被告知操作失误。“客服”说需要重新补单继续完成任务,才能返还所有本金和收益,否则无法提现。郭某感觉被骗了,赶紧拨打报警电话。
了解骗子的诈骗套路
诈骗分子专门在未成年人聚集的游戏群、短视频APP等各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易于操控的特点,大量添加未成年人的账号,再以“打折”“返利”或“免费”为诱饵进行诱骗,当受骗人投入大量资金后再将其拉黑。
有的孩子贪图小利,试图在网上挣钱被骗。家长应告诉孩子,做任何事都要踏实努力,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三
提高警惕,文明上网
01
谨慎网络交友
网上交友已经成为了青少年交友的重要渠道,许多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警惕性不足、同情心强、防范意识弱的特点,顺着网线进行钱财和情感诈骗,给受害人造成精神和金钱的双重打击。
家长要提醒孩子网上交友需警惕,不要向陌生网友转账,切勿相信网络里没有真凭实据的花言巧语。
02
依法守规,文明上网
教育孩子,网上不是法外之地,告诫孩子不要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威胁、侮辱、诽谤他人;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碰到具有诱导性的信息或弹窗应立即关闭;不制造、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